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面实施以来,上海市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经过五年的努力,上海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同。本文将深度解读上海垃圾分类五年成果,展示上海市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创新与成就。
焚烧能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从原有的9座增加到15座,焚烧能力也从每日1.33万吨提升至2.8万吨。此外,还有7座湿垃圾处理设施正在建设中,预计投产后将使全市的湿垃圾处理能力日均达到1万吨以上。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也从一个简单的填埋场发展成为一个全品类的固废分类处理和资源化的环保基地。
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上海市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取得了“三增一减”的显著成效。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分出量分别每日增加7627吨、2.1吨、9111吨,而干垃圾清运量每日减少了17060吨。此外,97%的市民已自觉履行垃圾分类义务,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5%提高到了95%。
资源化利用效率提高
上海市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注重资源化利用,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集中设施从4座增至9座,处置能力从每日1030吨提升至6380吨。填埋量从7000吨/天降至零填埋,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率提高了12%。
垃圾分类推广与宣传
上海市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引领低碳生活新风尚。例如,商超内的牛奶盒环保回收活动,孩子们带来的可回收物服装秀等,都旨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展望未来
未来,上海市将继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标准化、精细化、资源化、智能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度,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上海市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提升了垃圾处理能力,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认同。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市将继续努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